深圳今年起试点建设营养健康食堂 配餐信息平台实现“智能监控”
2021-03-23 07:22
来源: 晶报

深圳今年起试点建设营养健康食堂 配餐信息平台实现“智能监控”

人工智能朗读:

原标题:学生食堂不得售卖薯片辣条含乳饮料

规范学生餐!深圳今年起试点建设营养健康食堂

见圳客户端·深圳新闻网2021年3月23日讯晶报记者 严珊珊 通讯员 深卫信孩子吃少了怕饿着,孩子吃多了怕成小胖墩……庆幸的是,以后校园里的营养餐,家长看看手机就能掌握。

3月22日,记者从深圳市卫生健康委获悉,根据今年实施的《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》要求“市卫生健康部门应当会同市场监管、教育等部门制定学生、婴幼儿营养餐标准”,日前,市卫生健康委、市教育局、市市场监管局发布《深圳市规范学生营养餐制作和配送工作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实施方案》),从今年起,深圳将在各区试点建设营养健康食堂,并通过中小学生配餐信息平台实现“智能监控”,保障每个学生都吃的营养健康。

食物品种多,不得使用乳饮料

2018-2019学年深圳市近140万中小学生的健康体检结果显示,营养不良率为9.74%,超重率为12.31%,肥胖率为8.42%,贫血率为3.23%,与营养密切相关的健康问题亟待改善。

今年起,深圳将启动试点设立营养健康食堂,让学生吃得更健康。

据悉,根据《实施方案》要求,营养健康食堂每餐供应的食物应包括谷薯类、蔬菜水果类、鱼禽肉蛋类、奶豆及坚果类等四类食物中的三类及以上。提供纯牛奶、低糖酸奶等奶制品,不得使用乳饮料。

此外,食堂也要落实减盐、减油、减糖措施,定期公示盐、油、糖使用量和人均每天或每餐摄入量。逐步实现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克,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25-30克,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克的限量目标。而在食堂内,也不得售卖高油高脂高糖的食品,如薯片、薯条、蛋糕、辣条、含糖饮料(奶茶、果汁、碳酸饮料、含乳饮料等)等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营养健康食堂还要配合学校和专业部门针对学生超重肥胖、营养不良、贫血等营养相关性疾病制定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方案,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营养餐,并设置特殊菜谱,为超重、肥胖学生提供供能合理的营养餐,选择性提供促进生长发育、保护视力、改善贫血等特殊主题菜谱供学生选择。

家长参与监督学生餐

一方面规范营养餐,另一方面,面对大部分配餐企业和学校食堂没有专职营养师,营养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,《实施方案》也要求,未来从业人员要“持证上岗”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校和企业确保学生吃的有营养,提升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知晓率,深圳开发了中小学生配餐信息平台。

根据《实施方案》,深圳将建立家委会参与学生餐配送的监管制度。家委会指定健康委员,按要求参加学生营养和食品安全知识技能培训后,按照学校工作安排,通过开放日、陪餐制和对话交流等方式,参与学校食堂和配餐企业遴选和监管工作,并协助完成学生餐监管和监测任务。

而除了检查学生餐,家长还要特别关注“减盐减糖减油”,严格限制高盐高糖高油菜品和食物供应。如果食堂或者学校内部有小卖部的,也要检查是否违规销售酒精饮料,是否按规定规范张贴碳酸饮料健康提示标识情况。

《实施方案》三步走

2021

推广使用深圳市中小学生配餐信息平台,学校食堂和学生餐配送企业使用比例达到50%以上;

学校食堂和学生餐配送企业从业人员营养知识培训覆盖率达到80%,营养知识知晓率达到70%;

各区建设营养健康食堂或学生餐配送企业营养配餐试点单位至少1家。

2022

学校食堂和学生餐配送企业平台使用比例达到80%以上;

学校食堂和学生餐配送企业从业人员营养知识培训覆盖率达到90%,营养知识知晓率达到75%;

各区建设营养健康食堂或学生餐配送企业营养配餐试点单位至少5家。

2025

学校食堂和学生餐配送企业平台使用比例达到100%;

学校食堂和学生餐配送企业从业人员营养知识培训覆盖率达到100%,营养知识知晓率达到80%;

各区建设营养健康食堂或学生餐配送企业营养配餐试点单位至少10家。

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
[编辑:刘诗瑾]
推荐阅读
  • 家长呼吁小学自建食堂 教育局回应已启动试点 2024-10-30 10:42

    据深晚记者了解,龙华区已启动的首批5所公办学校食堂改造试点分别为深圳中学龙华学校、龙华区第二外国语学校、龙华区教科院第二附属学校、龙华区和平中学、龙华区振能学校,这些学校在新学期开始就已经向学生提供午餐服务。

  • 超市刮起“食堂风” 顾客买单吗? 2024-10-09 09:17

    钟晓英说:“有些顾客吃完饭顺便买些日用品,我们调查发现,目前超市和食堂的顾客约有67%重合。食堂也激活了超市的消费新动能。”

  • 品牌建设助力深圳迈向价值链高端_深圳特区报数字报 

    深圳要继续坚定不移实施“标准先行、设计支撑、质量引领、品牌带动、信誉保证”品牌发展战略,不断构建完善“产品品牌、企业品牌、产业品牌、区域品牌、城市品牌”体系,继续优化政策环境,大胆探索品牌经济发展之路,努力帮助广大企业在全球市场中抢占发展先机,在全球价值链中打响“”